盛世

昨天晚上看完了盛世。
最近很多朋友极力推荐这部在香港出版的科幻小说,让我有点兴趣。
直到PDF版本释出,而且有朋友确保这个网络版本的流传经过了作者认可,我才终于读到这本小说。

刚读完的时候我甚至有些疑惑,作者写这小说是在夸共产党还是骂共产党,我差点搞不懂了。
是的,顺着何东生的思路下去,这样的中国又怎样不让人喜欢?即使不是所有都做到最好,至少是所有世界当中最好一个。
但是我立刻警觉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被他轻描淡写带过的“必要的代价”,是多么的惨重。
历史已经过去了,记忆也可以模糊,但是冤死的人却无法活过来。
而且这样的盛世,又如何让人相信不是昙花一现。
那么,为了要维持这样的盛世,还要付出多少必要的代价?

最近关于民主的讨论中,得到最多共识的是这样一点:民主是有代价的。民主并不能保证产生最好的结果,但可以保证不会产生最坏的结果。民主依靠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因此人们不必像农民一样靠天吃饭。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哪里有盛世,如果他不是上帝,那么肯定是个骗子。

同学们,我们来得太晚了

20多年前说这话的人,在5年前离开了我们。
今天有很多人去府上祭奠他,我想,即使我在这里写一篇拙文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我要写的,是一篇迟来的,关于Google宣布考虑退出中国的思考。
过了这些天,事情的原委比一开始更加明朗,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各方面的评价,左中右都有。
我先把这些评论列出来,后面的文章中会不时的提到他们。

论某搜索引擎公司中国分部的倒掉 李翔熙 美籍华人 参加过伊拉克战争
google事件真相 作者不明
利益与伦理:再谈google和百度 都是骗银地

Google突然在其官方Blog宣布不再接受过滤搜索结果,并且考虑退出中国。我和《利益》一文的观点是相似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利益是首要考虑的。Google在中国一年的营收才不过两亿,与全球营收相比九牛一毛,并不是不能放弃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对网络的管制越来越严格,与《论》一文中所述不同的是,Google刚进入中国那年,Blogger还可以访问,Youtube也没问题,受到严重屏蔽的不过是搜索结果和快照。但如今,不仅前两项都不能访问,而且Docs在某些地区也被封了SSL连接,关键词一天比一天多,以前只是一个广场,现在连西部两个省/自治区都成了关键词。
更严重的是,中国官方居然试图从盗取Gmail数据。这个从Google的官方申明,以及许多朋友的邮箱被设置了莫名的转发就可以得到证实,而《事件真相》一文中的猜测,由于作者身份不明,并不能作为完全可靠的消息,不过从侧面印证的结果来看的确有相当高的可信度。而且,这次攻击是来自于上海的办公室,而不是《论》一文中所提到的台湾。
而且,我相信中国政府在攻击前向Google索要过相关数据,正如Yahoo当年一样。

基于这样的理由,Google扬言退出中国,“不做恶”当然只是一个更加好听的借口而已。遵守这样的信条离开中国,也是为了在全球市场能够取得更好的声誉。
要直说的话,就应该是:操他妈,老子不玩了!

美国政府在这个事情中的角色则很值得研究,因为白宫前不久才发起网络自由的活动,据说又在Google宣布的前一天与其创始人有过长谈,因此,星期一白宫的表态则格外重要。
但是大家也不用担心,人家美国新闻是自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记者把内幕挖出来了。

至于说有人写十评,说Google退出中国是不在乎中国用户,退出之后中国网民怎么办。
我早在Twitter上有过回答:Google仍然在全球运营着,Google也没有屏蔽过中国的IP。至于说你为什么上不去,那该找谁就找谁去。正如我上面所说,Google也只是一个公司,不是民主斗士。

我很厌恶这种把他人恩惠当作理所当然的人,其中也包括寄希望于希拉里访华时提及人权问题的右派。
中国宪法是不是这样写的:人人都有被他人授予平等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重构革命·兼评十月围城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孙文 《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讲人们保护孙中山,他却只在最后才露脸面,台词寥寥几句,其中就有上面一句。

革命在近现代中国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曾经很风光,言必谈及革命,从清末,即《十月围城》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开始,很是光辉了几十年。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因毛泽东而发起了文化大革命,一场腥风血雨,有趣的是现在一般只谈其缩略词“文革”,仿佛是刻意与革命割裂开来一般。八九年学生运动,是不是革命?我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左派和右派,即革命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位置,其实是调换了过来。曾经的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从左派变成了右派。新的革命人冒出来,却被冠以反革命的称呼。十六大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说到底不过是承认了现政府的反革命本质而已。革命还是不是一个褒义词?暂时看来还是,不过官媒讲的革命都是过去式了。

既然谈到革命,就不能不提刘晓波。他因为起草《零八宪章》被捕,后于09年底被判有期徒刑11年。形式上,零八宪章并不是革命的,既然所有条款都可以在宪法和共产党领导人出版物中找到,那么它只不过是重新确认和主张宪法权利而已。但从实质上,它又是革命的,因为上面所说的那些宪法权利现在统统是狗屁。

影片开头,杨衢云刚说自己看不到,就被一枪射中头部,结果是,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
影片放完,坐在我背后的两个中年女性感叹:革命真不容易。就不知道这个真不容易,是忆苦思甜,还是借古讽今?

信息权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世界人权宣言 第十九条

すべて國民は、健康で文化的な最低限度の生活を營む權利を有する。
             ——日本國憲法 第二十五條

前不久的两则新闻让我重新想起了这个话题:信息权。新闻说芬兰和西班牙宣布国民享有1MB宽带接入的合法权利。
暂且不论这个权利究竟如何实施,是不是1MB的宽带是免费的,那些买不起电脑的人又该怎样享受这个国民权利。把宽带接入纳入国民权利这个行为,至少是印证了我很久之前就有的一个想法:人们应该是享有信息权的,信息权应该被写进世界人权宣言。

其实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已经隐含了信息权,但这条权利以往更多的是被解释为主张和发表的自由,而不是寻求、接受和传递的自由。
而要谈到实现这项权利的途径,有什么比得上互联网呢?
是的,我就是在暗示对互联网的无理审查是侵犯人权的。

我相信日本不久也会出台与芬兰和西班牙类似的规定,因为日本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日本国民享有健康文化的最低生活的权利。日本中学普遍举办的文化祭,就是因这条权利而来。

让反对成为一种习惯

昨天在广州市政府门口,直到我离开的时候,市民们都很理智,政府也比较理智。后来听说清场的时候有些冲撞,由于本人并未亲见所以不便发表评论。
保安笑着和市民们搭话,不远处公园内老人的舞蹈没有中断,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民主的曙光。
如果说这次集会达到了什么样的成果,那么作为启蒙的意义则不能不被提到。

长久以来,政府不认为民众会有反对意见,如果有,那也是“一小撮煽动”的。“一小撮”并不只是政府为了孤立反对者的说辞,它其实也暗示着政府陈旧的思维方式:我是代表民众的,民众怎么会反对我。
同样的,由于反右斗争等事件,民众也不敢轻易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所以一般只能看到知识界或是所谓精英分子对政府的抨击,却少见普通民众能够平和的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这种民众反对的意见,并不是消失了,而是积压起来,等到爆发的时候,往往导致巨大的破坏。比如瓮安、石首的群体事件。

试想一下,假如市政府门口每天都有几个人去举着牌子抗议,就像白宫门前的草坪曾经也是抗议者最好的去处一样,民众的反对情绪可以得到缓解,而且市政府也比较容易了解底层的各种想法。

当然,指望靠这次集会就能阻止番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就太幼稚了。表达反对是一回事,决策最终还是靠法律和行政程序一步步去走。如果这些程序都能保持正义,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那么民主不就达到了吗?

什么是猛

在连州听说中国特色。Net被《中国猛博》一书列为500猛博之一,一时不免有些得意。
但是听了杨恒均的演讲后仔细想想,猛博实在是麦克斯韦之妖,只有中国这种独特的言论条件下,才会诞生猛博。
因言论而受罪,特别还是因为揭露政府腐败,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而受罪,这世界上本来有一些:有些解体了,有些政变了,有些被美国解放了。剩下来的没几个了。
不过是说话,而且还是在匿名的网上说话,有什么称得上猛的。

我承受不起这个重量,不过我知道《中国猛博》一书中很多人是名副其实的猛博。
他们并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写作。他们参与NGO,关注上访民,在传统媒体呼风唤雨,喝过茶,坐过牢,走到哪里都有华尔街、纽约时报跟着拍。他们实实在在的改变了一些事情,改变了一些人。

比如digitalboy,说实话,以前在twitter上挺讨厌他的,动不动就是“这个送你,不免运费”。
但是年会上和他打了点交道觉得这个人还不错。
而今天在广州市政府门前,他则是完全的把我感动了。
一个深圳人,不远几百公里跑到广州来参加游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人们都坐下的时候,他还站在那里,拿着喇叭维护秩序,他图的又是什么。

那些举着牌子,高喊口号的人。
那些冲破重重阻拦到达现场的人。
那个戴着防毒面罩的人。
那个在市政府门前独自骂政府缩头乌龟的老人。
这些人才是真的猛。

乱评2012

昨天晚上去看了2012,不愧是导演过独立日和后天的导演,这次破坏得更彻底。

将一切都破坏,2012的前半部分充分的履行了这个灾难片的义务。特别是Gordon开着双引擎飞机从飞出来的地铁下面穿过的时候,我甚至都记得当时Gordon脸上不是恐惧而是莫名的兴奋。
导演破坏的力量让我觉得他可以导演《戏言》中橙色种子与红色制裁的对决那场戏。如同西尾维新所写的,单纯是破坏,没有差别的破坏,不剩下任何完整的片段。

但是到了影片后半段,视觉特效突然变少了。只剩下Jackson的个人英雄主义。我笑称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美国总统决定留下来被肯尼迪号砸死以殉国。
抢了男主角老婆,一路开飞机有如神助的Gordon,在把男主角带到卓明谷后,却脚下一滑,手心一松,莫名其妙的就死掉了。
但是从非法的通道进入方舟,让方舟上所有人命悬一线的男主角不仅大难不死,还能成为英雄。
假设Jackson没法修好方舟,导致方舟撞上珠穆朗玛,不仅下半部分还能看到方舟碎裂和珠穆朗玛碎掉的精彩画面,而且不会再有一个人说这片子是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IMDb上的评级至少要多一颗星。可惜导演不干。

几点细节:
当看到卓明谷迁移时,“党和国家一定会……”我实在忍不住笑了。
Gordon开双引擎飞机飞过洛杉矶的时候,我觉得他似乎在观光。
从黄石国家公园逃出的那一段有点像最终幻想X。
同样位于太平洋板块的日本比美国晚几个小时才出事,非常不可思议。
Jackson试图在飞机上收听FM广播,幸好他没收到。
Engine Start是一个笑点,看过就会知道。
方舟相撞的时候屏幕上显示contact,中文字幕给的是“通讯连接”。
我知道为什么伸中指的画面没有被剪,因为那个美女淹死了。
我讨厌坐在我旁边重复剧中英语台词现给他女朋友看的男人,因为他重复的都是最简单的台词,居然还出错。

谁把我们推到了对立面

网志年会从2005年在上海电信管理局的办公大楼到2009年在连州山区的一个洞口,谁把这群网络人推到了对立面?
在大巴上,一个blogger的故事大概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他说今年Gmail被封那次,由于他们公司用的是Google的企业邮箱,也受到了影响。无奈之下,该公司内部只好开始传播自由门。于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中国有GFW。

但故事并不是到此为止。在Gmail解封后,有同事问自由门是不是可以删了。该blogger回答,不用啊,自由门还有很多用处,比如说看黄网。
于是该同事说,哦,那还是不要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