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类比模型,将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优化过程,并用机器学习中的损失函数、梯度、反向传播、随机梯度下降、正则化、学习率等概念进行映射。民主制度被刻画为具有制度化反馈链条的“反向传播式”优化过程;创新、偶然事件与地方试验对应“随机梯度”带来的探索能力;集中决策体制被描述为“定向但脆弱”的搜索机制,短期内可能以高学习率取得快速进展,长期则更易受反馈失真与局部最优的约束。文中讨论了指标选择的偏误(Goodhart定律)、多目标优化与帕累托前沿、制度设计中的“超参数”,并提出若干可检验命题,以提示此类比的解释力与边界。
在复杂社会中,公共决策涉及多主体、多目标与不确定性,如何在演化过程中“做得更好”是一个核心问题。机器学习(尤其是基于梯度的优化)提供了一套形式化的语言:损失函数衡量偏差,梯度指示改进方向,反向传播传递误差信号,随机梯度下降引入探索性扰动,正则化约束过拟合。虽然社会并非可完全量化与可微分的系统,但这种类比为理解反馈、纠错、探索和约束等基本机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有助于非专业学习者把握制度差异的长期后果。
一、概念对齐:从“损失函数”到“社会福祉函数”
1) 目标函数与损失
社会可被视为在高维状态空间中寻求较优状态。以综合性指标近似社会福祉(如人均收入、健康、教育、环境质量、社会信任等的加权),与之相反的“不满意度”可等价于机器学习中的损失函数。损失下降意味着社会状态改善。
2) 参数与数据
社会的“参数”包括法律与政策、税制与预算、产权与市场规则、教育与科研体系、基础设施、行政能力、文化规范等。训练数据对应现实发生的结果与反馈:就业与物价、公共服务质量、环境变化、技术创新、治安与司法表现,以及公民主观感受。
3) 梯度与反馈来源
梯度在此类比中是各类反馈信号的合成:市场价格、民意调查、媒体报道、学术研究与评估报告、法院判决、跨国比较数据等,这些信息共同指示“更优方向”。
4) 优化机制
反向传播被理解为制度化的误差传导链:由结果出发,经由信息渠道回流至决策中心,从而促成参数更新。随机梯度下降对应社会试验、创新、偶然冲击与地方差异带来的探索性扰动,有助于跳出局部最优。正则化对应宪政约束、权利保障、预算纪律等防止“刷指标”的制度安排。学习率即政策调整的速度与幅度,既影响收敛效率,也影响系统稳定性。
Continue reading “社会发展的过程:一种机器学习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