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雪
四季染紅
不知冬夏
朽木不休
哀我華夏
悼吾國殤
转自:AMOIIST
因为,历史上不存在那一天。
毕业了要卖书。
委员说去卖,我就把书给他代我卖。
我清出来一本GRE的红宝书,记得委员原来说过要的,就问他。
他说不要了。
这个时候突然有隔壁一同学乱入,没说过几句话的那种同学。
看见红宝眼睛一亮,说没人要就给他吧。
于是他带着我的红宝迅速的消失掉了。
我还没有开口呢。
这分明是抢啊!
PS:后来发现委员也不是自己在卖书,是托给了他朋友的女朋友,曾经是“就差牵手了的”女生。
人家是数学院的,中间放几本生科院的书,结果一本都没有卖出去。
这卖书的事看来还要折腾的。
受某同学所托写的序。
===========分割线===========
■■叫我给这个调查表写个序,还以《兰亭集序》作为参照。
我琢磨着,难道他微言大义,暗示着人生如戏这样一个哲理?
于是我突然间诚惶诚恐,为各位人生大戏作序,本人是万万不敢的。
诚惶诚恐之中,却不经意回忆起明媚下午教室中飘着的阵阵油墨香。
不知道老师们现在有没有用静电复印机代替油墨印刷呢?
现在回忆起来,我在班上的两年间,竟然和一些同学连话都没有说过。
你们是否记得我呢?这个半路进来的男生。
既没考过第一,也没当过班委,课间休息喜欢到走廊看着下面人来人往的男生。
待人刻薄,得理不饶人,却也没什么城府的男生。
记起来了吗?是我啊,是■■啊。
无数次推开那扇门看到同学们埋头学习的身影。
无数次模仿着冯老师特别的口音。
无数次和同桌争论着试题。
无数次……
正是你们这群可爱的同学点缀了我枯燥的高考生活。
我有没有带给你们欢乐呢?
哦,怎么能忘了那些可爱的老师。
我还记得李老师在早自习的时候偷偷摸摸交给我生日贺卡的样子。
也记得李老师在火红的夕阳中低头扫地的背影。
没有这些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这些老师以身作则的品德。
我一定是没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更严重的,以目前的状态,我觉得愧对这些老师。
说到愧对,因为高考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我给一些同学造成了伤害。
我并不奢望得到原谅,因为成长中的错误,必须要背负着才能继续成长。
所谓人生,大抵是这样一个残酷而美丽的过程。
如果那时……“如果那时”不过是把责任推给历史的托辞。
能够行动的只有现在,能够改变的只有未来。
仅此而已。
以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句作为结尾吧。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第673页
我母亲再一次问我,给灾区捐了多少钱。
“还是那么多,第一天通过移动捐了2元,后来没有捐。”
我不想说我的经济状况,在买了新手机以后已经是严重赤字。
那并不是最关键的。
“你舅舅说的好,没有爱心的人,也没有良心。”母亲接着训斥我。
没有捐不一定没爱心,捐了也不一定有良心。
如果良心这样就可以买到,那简直是太便宜了。
有多少人是为了“买”良心而捐的?
我不知道。
我想起了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但它并不是出自《论语》。
而是《淮南子》卷十一 齐俗训。
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
故事说子路救了落水的人,收到一头牛作为答谢,孔子感叹说鲁国的民风肯定要变好啊。子贡为奴隶赎身使其回到鲁国,按政府规定是有奖金他却没有要,于是孔子感叹说鲁国不会再有人去赎回国人了。
因为在子贡之前的赎人者被指责为贪图奖金,所以在那以后也没有人去赎人了。
刚刚看完功夫之王,感觉没有评论看到的那么烂。
怎么说呢,难道因为我看的是英语配音版的吗?
既然不存在文化的违和感,这个中西合璧的电影还是看点不少的。
毕竟在IMDB上也有7.3分。
故事正如和菜头所说,大概就是一个东方的指环王。
但是和指环王不同的是,刘亦菲的加入使得该剧稍微有点感情成分。
那个美国小子几次想吻金燕子,奈何她完全不领情。
特别是金燕子断气那会儿,如果是十面埋伏估计连OOXX都够了,没想到她却一下子断了气,搞得美国小子也不好意思吻尸。
画面一如既往的艳丽,特效也可以称得上华丽。
故事很弱智,不过那些抱怨情节的人难道希望看到西游记被原样再演一遍吗?
这电影可以归到《纳尼亚传奇》那一类,童话故事,大概。
金燕子除了临死的时候用的是I,其他时候都是第三人称自称。
豆瓣上有人说是“人家”的翻译,我觉得不尽然。
应该理解为金燕子其实也不喜欢这样血海深仇的生活,所以才用第三人称吧。
唯一不爽的是片尾时刘亦菲的造型,中国人果然还是要飘逸的黑发才漂亮啊…
事实上,在写论文的空隙,我把秒速5厘米的小说看完了。
是由新海诚根据动画改编的,按他的说法,“在看完电影后再看小说,或是看完小说后再看看电影的话,我想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是不是乐趣我不知道,至少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或者如新海诚本人所说,“小说也有些地方与电影中的意图不同”吧。
在看动画的时候,我只是感觉到了贵树在巨大的人生面前的无力感。
而小说则让我觉得,这样悲剧的结果完全是贵树的性格所致。
更为糟糕的是,我看小说的带入感超过常人。
看完后,我开始恐惧我个人会不会也变得像贵树这样漠然。
我也有个如《樱花抄》一样美妙的初恋,如《宇航员》一样因为太过渺茫的目标而拒绝身边的温暖。
而且我也即将开始第三章《秒速5厘米》那样的生活。
然而我也清楚的知道我并不如贵树那样坚强而温柔。
我想我在一些同学的眼中,大概已经可以用freak一词来形容。
所以一定不会有哪个女性会像花苗那样爱我爱到流泪。
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是比贵树还要差劲。
我一直觉得,恋爱也好,婚姻也好,其实都是看心情的。
一个宿舍的人一夜之间全部脱离单身,正是最好的证据。
因为有想恋爱的感觉而恋爱,因为想结婚所以结婚。
没有那么多情侣是无条件的互相爱慕。
我的意思是,难道不是有很多人正是因为“对方喜欢自己”所以才喜欢上对方的吗?
坚持不懈,很多时候是会让别人困扰的吧……
远野贵树在给明里的信的结尾这样写道
长大具体指的是什么,我还不明白。
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就算很久以后在什么地方偶然遇见明里,也能坦然面对的大人。
我想和明里约定。
我会一直喜欢明里。
无论如何请保重。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