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把老子的车撞坏了。(设计台词)
南京大屠杀与墨西哥人
墨西哥政府指责中国以不正当方式隔离数十个没有猪流感关联的墨西哥人,最可笑的是一名居于广州的墨西哥外交官从柬埔寨回返广州后即接受特别测试。联合早报
有墨西哥人带有猪流感病毒,不是所有墨西哥人都带有猪流感病毒。
如果你承认这两点,那么回答一下,那些没有去过疫区的墨西哥人受到如此对待是不是不公?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说,“如果他们把病毒传播到中国,你愿意看到你的亲人得病?”
相似的问题,1937年底,占领中国首都南京的日本军也面对过。
由于大量的中国军人混入平民之中,日军没法分辨。
哦,不用你提醒,我知道这两件事情差别有多么明显。
中国人一没有派城管到墨西哥抓人,二没有违反世卫规定,那些人均GDP是中国四倍多,吃饱了撑着的墨西哥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唔,说真的,“谁叫你来中国”?
One Night in Canton
昨天终于知道酒吧是什么样的了。
在一个已经离职的男同事的带领下和两个女同事一起去的滨江路的酒吧。
刺耳的音乐,刺眼的灯光,酒吧即是这样一个地方,供那些精力没处发泄的青年,以疼痛代替空虚。
只不过我工作了一天,浑身上下只有疲惫,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发泄。
所以我像个木头一样的站在桌子边,真是对不住那两女同事的热情好意。
我同时体会到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中保持理智是多么的困难,这里可不仅仅指酒吧。
震动胸膛的低音,摇晃的灯光,扭动的肢体。
吼上一句“去你妈的理性”,然后和众人一起疯狂,确实是最轻松的选择。
可惜我做不到。
没动机,没兴趣,没胆量。
一台电脑,一个wifi。
才是我这宅人的归宿。
如果还能与一个能理解我的良人做伴,那么离幸福也就不远了。
Memetics in Retweeting
我刻意将标题留成英文,原因是这个标题即使翻译成中文也不是那么好懂的:“锐推中的迷因学”。
什么是Meme?其实我所读过的一本系统的讲Meme的中文书将之翻译为“迷米”,不过这个翻译相当的蹩脚,因为这个词后面一个e是不发音的,所以即使音译,也只会得到其另一个译名“弥母”。
而“迷因”这个译名,则是参考了命名者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类比。把文化传播中的迷因,和遗传中的基因类比,连Meme这个词也是仿照Gene而造的。
迷因是什么?它被定义为文化传播中的基本单位。
那么什么是迷因?社会学家对它的了解并不比一百年前生物学家对基因了解得更多,甚至它是否存在都是一个争论的热点。
回忆一下一百年前的情况,虽然孟德尔用(篡改过的)漂亮的豌豆实验数据向人们展现了借助基因解释遗传现象的美丽图景。当时却没有引起注意,直到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发现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学说才兴盛起来。
我无意在这里为迷因学做辩护,但迷因学能够有效的解释很多文化传播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Retweeting,是Twitter上转载他人言论的一种方法,某些方面,和国内的“顶”,“赞”等论坛用语有类似之处。但由于Twitter与论坛根本的差别,这种赞赏方式也有着很多不同,从很多方面看来,对于研究迷因更为有利。
Twitter是限制字数的,这使得内容足够简洁,适宜机器分析。不仅如此,迷因学也认为简短的迷因更容易得到传播,一个有力的例子是命运交响曲的前四个音符。
Twitter不是以文章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这就使得在表达赞同的时候,转载者有必要将原文也带上,而不仅仅是一个顶字。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像遗绘出遗传树一样发现迷因的传播途径。这些通道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迷因综合体,尤其是那些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迷因综合体。
比特(bit)的出现在迷因学的地位或许和DNA的发现在遗传学的地位一样。
媒体从来没有如此容易的复制和传播,换句话说,迷因也是。
爱国证书
人权的动力
推动人权不能靠政府,不能靠国外,只能靠我们自己。
这个道理,从今年发生的种种事情来看,简直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中国的人权一直都是很靠美国督促。虽然我国也在联合国人权宣言上签了名,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信奉主权高于人权的。若不是美国一年一次的人权报告,可能中国的人权状况比起现在还要差。
希拉里二月抵达北京,人权不是重要议题,事实上,她甚至说“人权问题没有经济复苏重要”。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其实,美国很清楚,保持中国现在集权的状态,对美国经济恢复更有利。要是中国真一夜之间变了天,那几百亿国债要卖给谁呢?借用习副主席的话说,就是美国以前是“吃饱了撑的”,所以管中国人权。现在经济危机当中,当然还是填饱自己国民的肚子要紧。
突然翻脸的不只是美国,欧洲,甚至是南非都开始讨好中国政府起来。
然而不用我提醒,历史上好像没几个集权政府真的能做到不对外扩张的。(混不下去自己倒塌的当然要排除掉)
靠政府行吗?回忆一下习副主席最近失言说过什么吧。
“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任何一个神智清醒的人也会看得出这话不是一个想要提高人权的人说的。
还有那个“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共同牵头”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丝毫不掩盖它掩耳盗铃的本质。
所以人权这事情,还是得靠自己。
话说回来,受益的不也是我们自己吗?
伟大的印度
Slumdog Millionaire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使与其他年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相比,也属上乘。
影片用插叙的方法把一个贫民的生长穿插到问答节目中,又用这个贫民的成长展现印度孟买的发展过程,手法极为巧妙。(当然这个有可能是小说原著的功劳。)
并且由于插叙,可以方便的忽略琐事,只去展现人物成长中的重大事件,使得节奏极为紧凑。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它不过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而已。
其实它的主线是爱情,主角为了寻找自己爱恋一生的女人而去参加著名的问答节目,终于赚到奖金也抱得美人归。
“从此他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我并不喜欢Happy Ending,但这个结局不坏。事实上主角最后也是一个人坐在火车站等女主角的出现,不见其风光。然而后面那一段印度舞蹈我就不提了。
然而仅仅是这样,伟大的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
这样一个表现印度贫穷、腐败、混乱、种族斗争、虐待幼童、黑帮火拼的电影,能够在印度拍摄完毕,能够在印度上映,并不是一个奇迹。
关于这部电影的反应和争论并不算少,印度贫民的抗议主要集中在标题Slumdog这个词的含义上。
对于孟买是不是有这么多贫民生活潦倒则不见争论,事实上,早有影片更为真实的展现出他们的生活。
由于这部电影的成功,人们开始关注孟买的贫民。剧组甚至也拿出一笔钱促进当地儿童的教育。
孟买的旅游业也因为这部电影得到长足发展。
此时,印度正在进行着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主选举。
有理由相信,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将会重新焕发光彩。
从教室到办公室
工作快一年了,一年前一起培训的同事,现在已经一个接一个的辞职走了一小半。
办公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多少有些体会。
乘着自己尚未麻木之前记录下来,也许对后来人有所帮助。
我是在家乡读的大学,却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因此,工作对于我来说有了另一层的含义——那些在家门口工作的人一时不会体会到的含义——独立自主的生活。
一个人的独立是件大事。成年之后,分家、结婚、生子,一件件事情因此而生。
若是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相信早已体会过那种寂寞和无助感。
你发现你突然要面对很多事情,以前这些事情都是家里人帮你解决了。
你会不习惯,偶尔会忘记,时间安排不过来,因为懒惰而越积越多……过了那段时期以后,你心里才会有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也许并不是精确到分秒,但是能保证你在上网之余,还能吃饱穿暖,家里也不会乱七八糟。
我不知道是我运气好还是普遍如此,职场对于新人,有些时候总还是当孩子去呵护的。
你不会那么快体会到竞争的残酷,关系的复杂,社会的不公。
一开始你会跟着一位同事去学习,干的也许是些打杂的琐碎事情。不要觉得屈才,这是对你的一种保护。不是谁都可以一下子挑大梁,所以请你耐心做好那些事情,并且主动问同事还需不需要帮助。
一开始同事们会原谅你犯的小错,但是千万不要再犯,再犯他们就会觉得你不用心,或者纯粹是个傻瓜。
刚开始几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你会很兴奋,但是很快你就会觉得这个数字没有达到你的预期。记住,你也许还没有过实习期呢。
大部分工作都不会有多少闲暇时间,你也许会渐渐发现你的社交圈子很久都没有变化。然后你就会感叹,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白领女人找不到老公。充分利用你的时间,若有余力,在寻找工作之外新的生活。
若是你运气好到带着爱人一起闯荡,请一定要珍惜。因为工作之后,谈恋爱很多时候是看房子看车的。
记得与你以前的朋友保持联系,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们最能鼓励你。
经常问候一下父母,因为他们无论何时都能接纳你,宽容你。
你终于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再是才能主宰的,你也无力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
但是你看,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