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争先的行动始于课堂

Holy shit,我记得郑渊洁在童话小说《螺丝城脑表案》里描写皮皮鲁到了一个国家,里面每个人都装上了脑表,一思考就转,按思考收费。

说不定以后抓政治犯只要带上头环看《我和我的祖国》就成了。

如今,中国金华市孝顺小学的许多学生开始上课时不是打开课本,而是戴上头环。

在两分钟的冥想后,孩子们被鼓励去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参与到一个比赛中,看谁最能集中注意力。其结果会通过他们的头环来测量。

比赛以模拟火箭竞赛的形式在教室前面的屏幕上进行。这种头环可以测量来自大脑神经元的电流信号,并利用一种算法将其转换成注意力评分。学生越专注,分数就越高,他们的火箭飞得也越高。如果分数下降,意味着学生的注意力下降,火箭就会减速。

这两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为最佳学习状态做准备,在他们进行日常课程的学习时,会一直戴着头环,测量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教授语言的Zhang Yiwei老师谈到在她的课堂上采用的这项新技术时说,这就像一种心理暗示,学生们感觉好像受到了监督,觉得有必要大声朗读,集中注意力。

Source: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争先的行动始于课堂 – 华尔街日报

开学

今天我参加了一场哈利波特似的开学典礼。
虽然早就在Orientation阶段就听到其他同学介绍开学典礼是怎样的,实际经历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

首先是学校主席率领着老师们穿着长袍从行政楼鱼贯而出,学生紧跟其后,从学校的红色广场沿着美丽的下山路走到Olson礼堂。然后老师们并不是立刻进入礼堂坐下,而是站在礼堂的入口两旁,鼓掌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我在老师夹道欢迎下,感觉到我是这个学校的一员,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教育,在进入礼堂后,经过一长条两边装满学校荣誉的橱窗,不禁觉得自己仿佛也能够创造这样的成就。

这样的感觉棒极了!

从教室到办公室

工作快一年了,一年前一起培训的同事,现在已经一个接一个的辞职走了一小半。
办公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多少有些体会。
乘着自己尚未麻木之前记录下来,也许对后来人有所帮助。

我是在家乡读的大学,却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因此,工作对于我来说有了另一层的含义——那些在家门口工作的人一时不会体会到的含义——独立自主的生活。
一个人的独立是件大事。成年之后,分家、结婚、生子,一件件事情因此而生。
若是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相信早已体会过那种寂寞和无助感。
你发现你突然要面对很多事情,以前这些事情都是家里人帮你解决了。
你会不习惯,偶尔会忘记,时间安排不过来,因为懒惰而越积越多……过了那段时期以后,你心里才会有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也许并不是精确到分秒,但是能保证你在上网之余,还能吃饱穿暖,家里也不会乱七八糟。

我不知道是我运气好还是普遍如此,职场对于新人,有些时候总还是当孩子去呵护的。
你不会那么快体会到竞争的残酷,关系的复杂,社会的不公。
一开始你会跟着一位同事去学习,干的也许是些打杂的琐碎事情。不要觉得屈才,这是对你的一种保护。不是谁都可以一下子挑大梁,所以请你耐心做好那些事情,并且主动问同事还需不需要帮助。
一开始同事们会原谅你犯的小错,但是千万不要再犯,再犯他们就会觉得你不用心,或者纯粹是个傻瓜。
刚开始几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你会很兴奋,但是很快你就会觉得这个数字没有达到你的预期。记住,你也许还没有过实习期呢。

大部分工作都不会有多少闲暇时间,你也许会渐渐发现你的社交圈子很久都没有变化。然后你就会感叹,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白领女人找不到老公。充分利用你的时间,若有余力,在寻找工作之外新的生活。
若是你运气好到带着爱人一起闯荡,请一定要珍惜。因为工作之后,谈恋爱很多时候是看房子看车的。
记得与你以前的朋友保持联系,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们最能鼓励你。
经常问候一下父母,因为他们无论何时都能接纳你,宽容你。

你终于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再是才能主宰的,你也无力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
但是你看,这就是生活。

二十推

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特色。NET前身是WHU Love Story的?
又有多少人知道我是在(前)女友的带领下才开始写Blog的?
还有多少人知道我最初从Blogcn转战到Blogger,然后启用WordPress,现今则是在Blogger和Live Spaces有同步备份的?

你们都不知道,当初那个武大的男生,是如何兴奋的期待着生活和未来。
现如今又是如何的迷茫、彷徨、沉沦世故。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魅术,因为我曾见到一个客户经理,明知道她比相貌上看起来年长许多,明明听到很多传言说她以前干过多少恶劣的事情…
我依然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我怕失去我的理智。而且,我一直都不确定,是不是因为她长的比较像那个若即若离又让我牵肠挂肚的女生。

若即若离有两层含义:一、她现在在美国读博;二、她曾经给了我一点点机会,却在其他时候都保持着朋友关系直到现在。

她说她相信人对另一半的形象在五岁就固定下来,而后的人生不过是寻找这个形象。
她又说她有一校友/师兄,风流倜傥、玉树凌风,只恨自己没有早生3年。
她说那师兄去了美国,但我始终不敢问她,她是不是离她师兄更近了些。

但是我也做过疯狂的事情:在大学毕业失去联系后,有天我打电话到她家里去询问她的联系方式。她家的号码,是以前做学生工作时留下来资料。

她说她原本害羞,不懂人情。但是我又见众人拜倒在她鞋跟下(有我一个),她却能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今年在一月四日晚在Twitter上发的。Amoiist看完这么评价:我看了你最近的二十推,就两字“他妈的肉麻”,国骂忽略不计。

如果说可以用文字纪念那段时间我的感情,如果说有文字可以把这种感情重新带回到我的身边,如果说有文字可以把她带到我的身边,我以为,多么肉麻都不为过。
但是时间正无情的将一切冲淡,我试图抓住那根最后的稻草,作为它曾经存在的证明。
我不知道自己成功了没有。

我记得和她说第一句话的情景:那时班上聚会喝酒,我跟她都留到了最后。在餐厅门口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无情地敲打地面的时候,我拨了她的手机,然后笑看着她,轻声说:“我的号码。”整个故事被记载在这个Blog上,也正是女友跟我分手的原因之一。(年轻时谁没干过傻事?)

我当然也记得和她说最后一句话的情景:我去照相馆冲洗班级合照,要离开时正好她进门。寒暄了一下,我说再见,她说拜拜,然后我招招手踏步离去。我的心情一如桂四旁边那条小路,崎岖,忐忑,但同时又被斑驳的阳光照亮着。

给我心脏致命一击的是神农架那个寂寞的眼神,以及下一个瞬间那个明朗的笑容
你知道crush这个词除了压碎还有什么含义吗?
与之不同的是,这个感情长时间的折磨着我。在学校里我不敢说出她的姓名,不愿听到她的姓名,只是因为,心会痛。

她说过我们应该做朋友,所以在我和女友分手后刻意躲避着我。
即使这样,她仍然在一个暑假同意和我一起去看电影,而那样的机会,按她室友的说法,从没给过别人。
后来又接受我原本不抱希望的“一起看焰火”的邀请。
不过两次“约会”——如果可以这么叫的话——都非常的狼狈。
原本我不是一个可以被称作痴呆的人,但是在她面前,毫无理由的,思维就会自然的减速,更不用说原本我就在这个方面十分笨拙。

我知道喜欢她的可不止我一个。
我觉得她需要更多时间去成长,我也需要更多时间去习惯。
但是,在她成长的这些岁月里,我不能在她身边,这事情让我无可奈何。
所以这个故事到底是已然谢幕还是中场休息,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喜欢她尖尖的鼻子,喜欢她走路的样子,喜欢她的微笑的样子,喜欢她小心翼翼的样子。
我因为她是她而喜欢她,四年中一直如此,接下来的日子,可能也会持续下去。

With Me – Sum 41

义务教育的原罪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里面,提到伏地魔为了控制英国的魔法界,强制所有英国魔法师的子女必须在国内上学,而霍格沃兹早已被他所控制。
在第二次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义务教育与之极其相似。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如果把《1984》这本书里的标语刷在中×海的墙上,我觉得未必过分。

小学语文第一课好像就有“热爱共产党”这样的句子,7岁的孩子当然不会去问为什么。
尤其是家长们叮嘱过“要听老师的话”,从小培养思想警察。

之后的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当然也是为党歌功颂德。
历史教科书同样如此,大笔书写了抗日战争,引发中国人普遍的仇日情绪。我却完全不记得书上提到过日本对中国的援助。你知道吗,北京地铁和首都机场是日本低息贷款修建的
对于“消失了的10年”,则是避重就轻。我党总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这样教育的结果,是中国新一代普遍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譬如这样一个被引用得很广的句子:“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听起来言之凿凿?
我就不说它割裂权利与义务了。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这个国家是靠我们交的税运转着,那些公务员挥霍掉的,也是我们交的税。
这个问题真是可笑至极。

通过教育,再加上媒体的引导和资讯控制,只需要一两代人就可以构建稳定的江山,至少在内部是稳定的。
但是我怀疑这样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民族如何长久的在世界上屹立。

更新:今日读到《公立教育,洗脑,与独裁》,观点与本文相同,论证更为充分,推荐一读。

这分明是抢啊

毕业了要卖书。
委员说去卖,我就把书给他代我卖。

我清出来一本GRE的红宝书,记得委员原来说过要的,就问他。
他说不要了。

这个时候突然有隔壁一同学乱入,没说过几句话的那种同学。
看见红宝眼睛一亮,说没人要就给他吧。

于是他带着我的红宝迅速的消失掉了。
我还没有开口呢。

这分明是抢啊!

PS:后来发现委员也不是自己在卖书,是托给了他朋友的女朋友,曾经是“就差牵手了的”女生。
人家是数学院的,中间放几本生科院的书,结果一本都没有卖出去。
这卖书的事看来还要折腾的。

高中同学去向调查表·序

受某同学所托写的序。
===========分割线===========

■■叫我给这个调查表写个序,还以《兰亭集序》作为参照。
我琢磨着,难道他微言大义,暗示着人生如戏这样一个哲理?
于是我突然间诚惶诚恐,为各位人生大戏作序,本人是万万不敢的。
诚惶诚恐之中,却不经意回忆起明媚下午教室中飘着的阵阵油墨香。
不知道老师们现在有没有用静电复印机代替油墨印刷呢?

现在回忆起来,我在班上的两年间,竟然和一些同学连话都没有说过。
你们是否记得我呢?这个半路进来的男生。
既没考过第一,也没当过班委,课间休息喜欢到走廊看着下面人来人往的男生。
待人刻薄,得理不饶人,却也没什么城府的男生。
记起来了吗?是我啊,是■■啊。

无数次推开那扇门看到同学们埋头学习的身影。
无数次模仿着冯老师特别的口音。
无数次和同桌争论着试题。
无数次……

正是你们这群可爱的同学点缀了我枯燥的高考生活。
我有没有带给你们欢乐呢?

哦,怎么能忘了那些可爱的老师。
我还记得李老师在早自习的时候偷偷摸摸交给我生日贺卡的样子。
也记得李老师在火红的夕阳中低头扫地的背影。
没有这些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这些老师以身作则的品德。
我一定是没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更严重的,以目前的状态,我觉得愧对这些老师。

说到愧对,因为高考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我给一些同学造成了伤害。
我并不奢望得到原谅,因为成长中的错误,必须要背负着才能继续成长。
所谓人生,大抵是这样一个残酷而美丽的过程。
如果那时……“如果那时”不过是把责任推给历史的托辞。
能够行动的只有现在,能够改变的只有未来。
仅此而已。

以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句作为结尾吧。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第673页

人间暴走

在我意识到宿舍里面只有我一个人之前,我正在和谁辩论着。
“是我啊,伙计。”一个嗓音响起,不熟悉的嗓音,偏偏有很熟悉的语气。
那个人是……我自己啊。

原来我早就分裂了几个人格,在家里是一个,在学校是另一个,在网上是第三个。
我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

你们说说前天遇见的那个女生怎么样?
长得还算可爱,脑袋更是一顶的聪明。
女生太聪明不算是好事吧?
最大的问题是待人接物完全没有常识。
不,这或许也是她可爱的关键原因吧。

不如谈谈和她一起来的那个女生。
你是说那个高一些的吗?
很成熟而且有魅力,不过是不是有些老成了?
关键时候装可爱倒是一点都不赖,你未免太挑剔了。
嘿嘿……

/*   愚人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