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ight passed fast when you were in my sight. Now, I have a long night … to miss you.
婚姻
他们都向我问她的:职业,收入,身高,体重,年龄,学历,气质,属相,星座,出生地,恋爱史,生辰八字,双亲的职业,是不是独生子女,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
却没有人问我:你爱不爱她,你快不快乐?
汤米一家
决定去汤米家过圣诞之后,几个朋友都私下告诫了我同一件事情:汤米家很特别,我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汤米就是个很特别的人,比如说他照相基本上没有正常表情的。
但汤米绝不是一个脑残,事实上,他是个相当优秀的政治科学和德语双学位学生。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西北合唱团,在学校担任宿舍管理员。我与他走在学校里,几乎人人都认识他,跟他打招呼。
于是到了汤米家里,我才知道为什么人们都这么评价他家人。
汤米的妈妈叫提娅(Tea),芬兰人,在美国读大学时认识汤米他爸,后来结婚,在汤米小学那会儿两人离婚,一直住在一个名叫Absarokee的小镇上。 顺便说,这个小镇居民基本上都是纯种美国白人。但是,却有一家中国人开的一个叫京园的中餐馆,味道还挺正宗的。这家中国人是镇上唯一一家中国人。人口普查数据也证明这个小镇有97.24%是白人。
我很难一句话说清楚提娅是不是个称职的母亲。她家里收拾没我家整齐,不过也不能说乱。家里到处可见标牌写着“很抱歉家里这么乱,但是昨天我已经打扫过了”之类的话。我在她家的时候,有一次她忘了做晚餐,我也不好意思问,直到8点汤米从朋友那里回来说肚子饿了,提娅才一拍脑袋说好像忘了做晚餐。
汤米还有个小一两岁的弟弟叫保罗,保罗高中刚毕业不久,目前在一个技术学校学习汽车修理。我和提娅讨论教育问题时候,我说中国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不知道做什么好,然而技术工人这块却很缺人。大学生宁愿一个月拿两千做白领,也不愿做蓝领一个月有四五千。提娅说美国人也是这样的。保罗高中毕业的时候问她如果自己去读技校会不会让她觉得低人一等,她说不是这样,只要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了。
汤米和保罗跟提娅讲话很随便,我不知道是不是美国人都这样,但恐怕这种随意的气氛更多是他们家独有的。
两兄弟圣诞节得到了一堆手电筒当礼物,于是经常开着手电筒照他们母亲的脸。提娅就笑着跟我哭诉两兄弟经常这样欺负她。
汤米父亲在山里有个小木屋,所以有天晚上我和他们兄弟两个过去玩。自己烤的肉饼夹在汉堡里面还挺香的。
Nexus 4
今天拿到了Nexus 4,Google四儿子在做工上比前面几个的确用心多了。玻璃的后盖终于不再给人玩具的感觉,背后的马赛克图案也非常迷人。
Google说它是世界上最快的手机,实际情况是,它跑sunspider还没有iPhone 4S快,更不要提iPhone 5。JS只是一个方面,但是可以看到高通的处理器虽然硬件频率很高,处理效率却很低。高通就像奔腾年代的英特尔,最终人们会发现执行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不是最快,Nexus 4在日常操作上还是挺顺畅的,这当然要感谢Android 4.2系统的优化。
如果你以前用的是Android,那么别犹豫,换Nexus 4。这个价钱的亲儿子,这样的硬件和系统,在别家可找不到。
但是对于一个iPhone 4S用户来说,换Nexus 4就是需要考虑一下的事情。Android虽然有了长足进步,在细节方面还是比不上iOS。虽然有一些贴心的地方,更多时候则是让你感觉到束手无策。比如说,你觉得你可以忍受在Google Play买的应用程序下载完才知道不支持你这台设备么?
Communitism
我要说美国是个社区主义国家,不是共产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甚至也不是资本主义。
这个社区,不仅仅是居住的小区。
Community,在美国最大的当属教会,然后是公司学校等等。
美国人讲奉献,很多时候都是在说为社区做贡献。
为什么美国会形成社区主义?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有足够多样的社区存在,也使得人们对不同社区更加包容。美国人习惯多元化的社会,不像中国的中庸文化,觉得除了一条路以外都是离经叛道。
然后,美国没有户籍制度,人口流动性比中国大很多,人们搬家时的顾虑没有中国那么多。
以宪法形式规定的宗教自由也为社区主义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不会像中国有非法结社的危险。
社区主义和社会主义比起来有什么好处?
社区是你可以选择的,社会不是你可以选择的。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社区但是你信奉伊斯兰教?搬家并不难。不搬,周末开车去参加教会活动,也挺好。
但如果你出生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移民了。
因此,在这里,你可以容易的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社区,你并不需要热爱整个国家。
社区主义一个更直接的好处就是它很贴近生活。
为社区做贡献,可以是很小的事情。捐几本书给当地图书馆,去教会当半天义工。都是你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并不需要你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亲情,去做没有人做到过的事情。
因此你会发现美国人很实在,说一就是一,不浮夸,不吹牛。
同样,他们也更自信。他们的目标很小,很容易做到。但是慢慢的,他们就走得比你更远了。
Kindle Paperwhite
今天早上Paperwhite送到,把玩了半天,现在总结一下。the Verge等媒体已经说过的东西我就不再重复了。
优点:
- 外壳比touch感觉高档多了,不再像是一个塑料玩具。虽然其实还是塑料。
- 由于电容屏的使用,屏幕周围的边框没原来那么深,感觉好一些。
- 反应速度明显比touch快,不用hack就支持中文,界面也对触摸屏做了优化,按钮变大了。
- 背光虽然不是完全均匀(跟iPad什么的没法比),也不至于影响到阅读。绝对不会刺眼。
- 电力不需要纠结。
缺点:
- 容量比touch小,虽然目前还看不出会有什么严重问题。
- 没音频输出,不仅不能听mp3,连有声书和TTS都没了。
- 屏幕没有touch光滑,在选取文字的时候不太习惯。
- 虽然分辨率提升了,对文字提升其实不是很明显,拿The Economist的图片对比,似乎由于源文件质量就不好,区别并不大。不如kindle for iPad版本的图片解析度高。
- PDF仍然有巨大的白边。
更多照片在这里。
大学生的心态
跟美国大学生交流以后,我对他们的心态感到很惊讶。
虽然美国经济也还在危机后挣扎,但大学生仿佛已经准备好了毕业后去改变世界。
想起我在国内读大学浑浑噩噩的状态,实在是很汗颜。
我想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美国的大学基本上还是保持了精英教育,所以学生一般是为了学习上大学,而不是为了文凭。自主性跟国内大学生泛滥的状况自然是不一样。
教育体制也有很多不同,第一年基本上都是学习公共课,到第二年第三年你才会渐渐的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把自己的专业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都是学习着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像国内那样在高考志愿中就决定了,虽然后来可以转,但也有诸多限制。而且,美国的教育比较注重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内很多则是灌输知识,与高中无异。
当然,在我所学习的商科,更重要的可能是美国成熟的商业环境。
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成熟的风险投资,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成熟而且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国内所缺乏的。
因此不论是创业还是就业,美国人看起来都更有信心。
在中国,你的企业不仅承受各种苛捐杂税和政府官员的盘剥, 在市场上也容易被山寨,而且不仅没有成熟的VC,连银行都不喜欢给中小企业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很多时候变成了拼爹。
人群的多样化,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案例讨论中,我经常会被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折服。但是,在人口密度这么大的中国城市,人们反而因为教育和中庸文化的原因趋同,不能诞生出很多有趣的想法,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开学
今天我参加了一场哈利波特似的开学典礼。
虽然早就在Orientation阶段就听到其他同学介绍开学典礼是怎样的,实际经历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
首先是学校主席率领着老师们穿着长袍从行政楼鱼贯而出,学生紧跟其后,从学校的红色广场沿着美丽的下山路走到Olson礼堂。然后老师们并不是立刻进入礼堂坐下,而是站在礼堂的入口两旁,鼓掌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我在老师夹道欢迎下,感觉到我是这个学校的一员,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教育,在进入礼堂后,经过一长条两边装满学校荣誉的橱窗,不禁觉得自己仿佛也能够创造这样的成就。
这样的感觉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