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人寿业绩真相:投资浮盈 承保巨亏

科科,宝能看起来很不好过。

投资收益之所以能达到129亿元,源于前海人寿以“对被投资单位能够施加重大影响”为由,将投资万科的股票浮盈入账。在财务报告中,前海人寿将万科列为联营企业,将其对万科的投资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采用权益法核算),并在转换时点,将股票公允价值与成本的差额(即股票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变成投资收益并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因此,2016年上半年,前海人寿长期股权投资增加了202亿元,增长155%。其实,这种账面增值仅仅是“纸面富贵”。

Source: 独家|前海人寿业绩真相:投资浮盈 承保巨亏_金融频道_财新网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腐烂根基

本文翻译自: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08730-real-estate-elsewhere-its-economy-chinas-short-term-fixes-mask-deep-structural

就在一年前,政策制定者对中国股市暴跌竭嘶底里。现在则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造成国内外的担忧。由于房地产行业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求的约四分之一,市场崩溃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一国的范围。事实上,就目前而言,中国也许可以避免灾难性的崩溃(见文章)。但它没有迹象表明能够实施必要的根本改革,以纠正价格剧烈波动的市场失调,从长远来看是危险的。

乐观地认为危机可以避免的一个原因是风险已经被识别。由于许多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上海,深圳和南京每年飙升30%以上,甚至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也警告说存在“泡沫”。中国最富有的人(和房地产开发商)王建林上个月则更进一步,称之为“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外国银行经济学家,当地经纪人和国家的智库都同意这个观点。今年的抵押贷款急剧上升,恐惧已经加剧。7月和8月,它们占新增银行贷款的近80%。

政府清楚地竖起了警告标志:在过去两个星期,房地产购买的政策在大约二十个城市收紧,表明中央政府推动地方政府遏制他们的房价过度上涨。紧缩措施(通常提高支付的购买价格的百分比作为现金首付)在过去是有效的。尽管最近的抵押贷款空前繁荣,中国家庭负债仍然较低。今年早些时候当影子银行开始借贷给购房者以支付预付款时,监管机构很快就禁止了这种做法——这与去年当当局对配资炒股无动于衷使股市泡沫般膨胀有所不同。

房价的上涨也强烈地提醒我们,中国对房地产的需求仍然如此疯狂。惠誉,一家评级机构,计算得出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每年将需要约8亿平方米的新房,以满足人们搬到城市和购买更好的家园的需求,这大约是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这实际上不及中国最近每年完成的十亿平方米,但仍然是非凡的。

然而,由于政府的政策,所有这些住宅的市场仍然受到严重扭曲。最根本的是,政府不能按人们想要住的地方进行开发。因为它想要控制大城市的增长,所以限制了城市土地的供给。稀缺推高价格;建筑商和购房者都会付出奇高的溢价。较小的城市仍有大量未售出的房屋。当前的上涨没有对它产生多大影响。匹配供给通常不是主要考虑因素:因为土地销售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也不可能每个人都住在他们想要的地方,因为居留许可(户籍制度)仍然可以用来阻挡外地人。

家是我的巢

进一步被扭曲的是压抑的金融体系,限制了投资机会。外汇管制阻碍了国外的合法投资;国有银行保持极低的存款利率;股市已经是过山车。因此,物业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标的吸引着过剩的现金。调查表明,现在中国的那些买房者中,也许五分之一是投资者而不是自住者。核心业务瘫痪的国有企业,抗拒破产和改革,转向物业发展,弥补利润。

在许多中国城市的限购措施对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毫无作用。一点都不奇怪。它们是共产党顽固困境的核心:如何在不增加突然“硬着陆”的风险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让市场蓬勃发展,同时保持党的控制。至少在房地产方面,解决方案就在眼前。中国必须坚持开放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彻底改革土地政策。如果没有,房地产的狂热会一次次扫荡大城市,这些繁荣将有一天以毁灭而结束。

 

三星Note 7电池门危机_财新周刊频道_财新网

原来不是微波炉,是电磁炉。

三星中国的中层管理者告诉财新记者,他被不少渠道商问及Note 7安全问题,只能告诉渠道商“没问题”,却拿不出更具体的说明。

针对两起国行版Note 7爆炸,三星中国迟迟没有回应。Note 7手机在中国的电池供应商ATL在9月19日下午选择首先发声,称公司与三星电子对发生问题的样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判断该款Note 7的燃烧与公司生产的电池无直接关系。根据样品燃烧痕迹,公司推测发热源来自于电池本体之外,很大可能存在其他外在因素引起发热问题。

ATL发布声明约两小时后,三星中国发布声明,称通过三星电子研究所、品质检测部门对该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损坏是因外部加热导致。但外部加热到底是人为操作不当还是产品设计问题,三星中国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

韩国媒体《朝鲜日报》对中国两起Note 7爆炸给出的原因要具体得多,称调查人员将两部手机放在电磁炉上,用200度加热两到三分钟,产品的损坏样子和照片最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国行版Note 7爆炸后,业内曾流传其使用的电池不仅有ATL生产的,也有肇事电池生产商三星SDI生产的。财新记者问及中国市场的Note 7是否都采用了ATL电池, ATL内部人士称, 不了解,也无从取证。

Source: 三星Note 7电池门危机_财新周刊频道_财新网

资管计划的自相矛盾

财新这篇文章讲的很透彻,也切中了现在中国银子银行的要害。

证监会认可钜盛华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相当于承认资管计划是委托关系。虽然避免了信息披露的麻烦,但是一脚踏进了资管业务的地雷阵。前面已经说过,证监会只能对基于信托关系的资管计划实行监管。对委托关系的资管计划实行监管,师出无名。而且,基于委托关系的一对多资管计划不可避免触碰通道业务,违反账户实名制,场外配资等诸多问题。

证监会对上述问题自圆其说的难度很大,总不能在处理信息披露的问题时认定是委托关系,在处理资管业务的问题时又认定为信托关系吧。在反复强调资管计划应当回归本源(信托关系)的情况下,证监会如果在万众瞩目的宝万之争中承认委托关系的资管计划合法化,鬼才知道会对几十万亿的资管计划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产生什么连锁反应。很可能冤死(或者装死)的场外配资要借结构化资管产品卷土重来了。

万科的举报信熟门熟路,估计是因为万科自己在资管计划上也是老司机。老司机举报别的老司机,真可谓互相监督,结局也难免荣辱与共。可惜的是,万科过于迷信行政权力。证监会无论按什么法律关系处理举报信,都不能改变钜盛华持有万科股票的事实。

万科关于认定资管合同无效,取消钜盛华表决权的要求,超出了证监会的职责。证监会只能依据《证券法》监管收购人是否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依据《基金法》监管资产管理人是否勤勉尽责。而且,在去年股灾期间都没有处理资产管理人的证监会,又怎会在没有“软柿子”的宝万之争中对自己的孩子下狠手。

万科的公开举报事件会如何收场?不妨重温《皇帝的新装》。故事如此结尾: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Source: 资管计划的自相矛盾_观点频道_财新网

一百度的灰

趁机再空一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战略转型压力巨大。一方面,已蕴含商业模式风险的网络营销收入,一直是占比九成以上的单一收入来源,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新兴业务未成气候,仍需持续输血。百度只得把增长压力分摊给全国负责中小企业客户的区域独家代理商,后者的业绩压力被逐年加码。  从2010年左右开始,全国各地总代理为完成百度每季度布置的业绩任务并获取绩效奖金,不惜补贴二级代理商,吸引中小客户跨区域投放广告。各家区域代理为争夺二级代理手中的“非企”客户,补贴金额一再提升,最高时能达到这些公司投放金额的两倍。“非企”业务吞噬着总代理的利润,勉力支撑着百度的财报数字,一些代理商已经开始撤离百度推广合作。

Source: 百度灰生态_财新周刊频道_财新网

恒大确认买入万科

剧情反转了几次。

许教授是站哪边的?

不管站哪边,王石应该是惨了。

13点18分开始,万科A股价直线拉升,十分钟后涨幅超过5%,达到日内第一个小高点。随后,新浪财经、腾讯财经、第一财经相继发布消息称,“恒大集团相关人士否认,公司及许家印个人均未买入万科股票”。

中国恒大(3333.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买入万科A 4.68%股份。

Source: 恒大持有万科4.68% 龙虎榜无机构现身

王石和六四

王石居然因为六四退党而且还被关了近一年。

After the government crushed the student-led demonstrations in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Mr. Wang disavowed his Communist Party membership. He also helped an underground operation to smuggle Tiananmen activists to then-British-ruled Hong Kong and was detained for nearly a year, according to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situation.

Source: How China Vanke Chief’s State Savior Could Be His Undoing – W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