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能否诱导ADE效应?

那么,会有一个变种,专门针对疫苗产生的抗体有ADE效应的吗?

1622510044759428 480 320

  此次争论来自于一篇题为《抗体靶向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的感染增强位点》(An infectivity-enhancing site o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targeted by antibodies),5月24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作者为大阪大学微生物疾病研究所免疫化学系Hisashi Arase等人。

  ADE效应,即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最早由澳大利亚学者霍克斯于1964年提出,指的是病毒在感染细胞时,体内某些自然感染、接种疫苗、母体被动免疫获得的抗体非但不能提供保护效力,反而会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从而使病情加重。

  前述研究分离了74株新冠康复者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进行测定后,发现其中6株抗体可增强新冠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合、4株抗体可加剧新冠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研究团队由此得出结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具有抗病毒效力的“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ies)和可以加剧病情的“增强抗体”(enhancing antibodies)都会产生。

  通过冷冻电镜结构解析,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增强抗体”的识别位点。6株增强抗体均为NTD抗体,通过与NTD上的特定位置结合,引发了病毒另一结构域RBD的构象变化,使RBD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从而加剧感染。

(略)

  学界此前曾不断猜测新冠病毒感染是否存在ADE效应。2020年4月,一名巴西男性居民被确诊轻症新冠肺炎,3天内康复,一个月后再次确诊,且病情更为严重,伴有高烧、咳嗽、头痛、嗅觉丧失等症状,CT显示肺部呈毛玻璃状。2020年5月,法国圣埃蒂安大学的研究团队报告了3例二次感染病例,均为第一次感染后康复、第二次病情恶化死亡。

  但何勇强调,体外实验中发现ADE效应并不等于临床上一定存在ADE效应,致病性是否增强不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或试管里看到变化就完全证实,而应该观察二次感染时个体病情是否加重。

Source: 分析|新冠病毒能否诱导ADE效应?_财新网_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