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态

跟美国大学生交流以后,我对他们的心态感到很惊讶。
虽然美国经济也还在危机后挣扎,但大学生仿佛已经准备好了毕业后去改变世界。
想起我在国内读大学浑浑噩噩的状态,实在是很汗颜。

我想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美国的大学基本上还是保持了精英教育,所以学生一般是为了学习上大学,而不是为了文凭。自主性跟国内大学生泛滥的状况自然是不一样。
教育体制也有很多不同,第一年基本上都是学习公共课,到第二年第三年你才会渐渐的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把自己的专业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都是学习着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像国内那样在高考志愿中就决定了,虽然后来可以转,但也有诸多限制。而且,美国的教育比较注重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内很多则是灌输知识,与高中无异。

当然,在我所学习的商科,更重要的可能是美国成熟的商业环境。
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成熟的风险投资,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成熟而且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国内所缺乏的。
因此不论是创业还是就业,美国人看起来都更有信心。
在中国,你的企业不仅承受各种苛捐杂税和政府官员的盘剥, 在市场上也容易被山寨,而且不仅没有成熟的VC,连银行都不喜欢给中小企业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很多时候变成了拼爹。

人群的多样化,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案例讨论中,我经常会被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折服。但是,在人口密度这么大的中国城市,人们反而因为教育和中庸文化的原因趋同,不能诞生出很多有趣的想法,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开学

今天我参加了一场哈利波特似的开学典礼。
虽然早就在Orientation阶段就听到其他同学介绍开学典礼是怎样的,实际经历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

首先是学校主席率领着老师们穿着长袍从行政楼鱼贯而出,学生紧跟其后,从学校的红色广场沿着美丽的下山路走到Olson礼堂。然后老师们并不是立刻进入礼堂坐下,而是站在礼堂的入口两旁,鼓掌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我在老师夹道欢迎下,感觉到我是这个学校的一员,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教育,在进入礼堂后,经过一长条两边装满学校荣誉的橱窗,不禁觉得自己仿佛也能够创造这样的成就。

这样的感觉棒极了!

Americans

到美国有一周了,第一周是各种各样的Orientation,大致上可以翻译成入学培训。

对美国的印象如何?
因为我从Sea-Tac(西塔)机场一落地,就直接去了学校,后来虽然在Tacoma商业区进行了寻宝的活动,对美国城市仍然没有什么印象,更不要说西雅图这样的大城市。(我下周可能会跟国际生一起去西雅图转转。)
我所在的PLU,只是Tacoma边缘的Parkland,是Pierce County(皮尔斯县)的一个普查规定居民点,总而言之,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地方。除了学校有栋宿舍是6层楼,以及教堂的尖顶,附近没有高的建筑。
在这样一个偏远的美国郊区,生活非常的宁静。附近有一条大道叫Pacific Avenue,在这条路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车。我说各种各样,是指经常可以看见房车,摩托等。但是一离开Pacific Ave,马上就变得安静下来,道路基本上没有红绿灯,但是一般来说只要你站在路口,汽车就会停下来等你过马路,我相信这点各位已经听到很多人提起过了。出了学校,路上很少看到行人,前天我坐公交去看电影,走了15分钟一个人影都没见到。顺便说说这里的公交,跟国内是大不一样,一般20~30分钟一趟,准点到站。坐公交的多是“老弱病残”或是外国人,总之就是买不起车或是开不了车的人。公交并没有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定,相反,如果司机认为你是行动不方便的人,在你上下车时他会降低前门的高度,方便你行动,非常贴心。
美国人也不是说完全就不会乱扔垃圾,在电影院门口的一座桥边,我就看到了大量的烟头和一些塑料袋。但那是在比较繁华的地方。在学校附近的郊区,地面基本上没有垃圾,所以即使偶尔经过一片芦苇丛或是枯草地,感觉上也很舒适。不会像国内那样往往觉得很杂乱。 
西雅图附近以下雨闻名,但我过来这周可谓幸运,每天都是晴天多云,天总是像广州刮台风那样蓝。

美国人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非常周到。
我学校建筑的门通常是刷卡后拉开,而且比较重,但肯定会有一扇门是自动门,可以通过按钮自动打开。
昨天跟同学去Mountain Rainier国家公园,中午一起围坐着吃饭,组织者在切完火腿后准备切青椒之前,特地问一下在场有没有严格的素食者, 因为他没有洗刀。
人人生来平等,我觉得这个观念已经刻在美国人的脑海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