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评2012

昨天晚上去看了2012,不愧是导演过独立日和后天的导演,这次破坏得更彻底。

将一切都破坏,2012的前半部分充分的履行了这个灾难片的义务。特别是Gordon开着双引擎飞机从飞出来的地铁下面穿过的时候,我甚至都记得当时Gordon脸上不是恐惧而是莫名的兴奋。
导演破坏的力量让我觉得他可以导演《戏言》中橙色种子与红色制裁的对决那场戏。如同西尾维新所写的,单纯是破坏,没有差别的破坏,不剩下任何完整的片段。

但是到了影片后半段,视觉特效突然变少了。只剩下Jackson的个人英雄主义。我笑称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美国总统决定留下来被肯尼迪号砸死以殉国。
抢了男主角老婆,一路开飞机有如神助的Gordon,在把男主角带到卓明谷后,却脚下一滑,手心一松,莫名其妙的就死掉了。
但是从非法的通道进入方舟,让方舟上所有人命悬一线的男主角不仅大难不死,还能成为英雄。
假设Jackson没法修好方舟,导致方舟撞上珠穆朗玛,不仅下半部分还能看到方舟碎裂和珠穆朗玛碎掉的精彩画面,而且不会再有一个人说这片子是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IMDb上的评级至少要多一颗星。可惜导演不干。

几点细节:
当看到卓明谷迁移时,“党和国家一定会……”我实在忍不住笑了。
Gordon开双引擎飞机飞过洛杉矶的时候,我觉得他似乎在观光。
从黄石国家公园逃出的那一段有点像最终幻想X。
同样位于太平洋板块的日本比美国晚几个小时才出事,非常不可思议。
Jackson试图在飞机上收听FM广播,幸好他没收到。
Engine Start是一个笑点,看过就会知道。
方舟相撞的时候屏幕上显示contact,中文字幕给的是“通讯连接”。
我知道为什么伸中指的画面没有被剪,因为那个美女淹死了。
我讨厌坐在我旁边重复剧中英语台词现给他女朋友看的男人,因为他重复的都是最简单的台词,居然还出错。

非诚勿扰

很久没写影评,因为很久没去过电影院。
等到公司派送电影票的时候,却找不到人跟自己一起看电影了。

非诚勿扰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不是。
非诚勿扰值不值得去看?
值得。

冯小刚和葛优搭档历史悠久,正因为这个历史悠久,葛优的出场不免得叫人联想起天下无贼中的黎叔。
于是葛优和舒淇倾吐私隐的那个关于小白的故事,变得无比虚假。
台词保持了冯小刚电影的一贯高水准,却又比以前的贺岁作品显得更加克制。
显然,为了让葛优的形象更为稳重,甚至在首尾请出搞笑巨星范伟出来担任小丑。

剧情的统一性不高。全剧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在中国的相亲和在日本的追忆。
前半部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爱情呼叫转移,后半部分,则像是独自等待。
而首尾范伟的戏份,即使剪掉也不影响剧情。

赞助商很多,都是那种明显到一眼就看的出来有赞助的镜头。
但是冯小刚厉害的地方在于,明明知道是广告,却不会让观众感到恶心,甚至会感到愉悦。
比如杭州西溪湿地的落日,和北海道的向日葵地,以及那一条前后出现过几次的公路,电影院中频频的赞赏声表明了观众的态度。

几点不满意的地方。
贺岁片一贯的Happy End让我觉得缺乏感染力,以舒淇死掉告终更好一些。
范伟的戏份全部cut,结尾看到未来股票上涨那段也是贺岁片的坏习惯之一。
当然,范伟那个漂亮的女秘书,应该给一个更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仅仅在开头出场五分钟。

再给几个要看的理由。
经济危机,电影行业不如以前,明年的贺岁片有没有这个水准,实在难以估计。
葛优的台词又会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你看,这就是社会认同感。

Clitoris

标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的的人可以去查查Wikipedia – Clitoris
South Park中Stan问黑人厨师:“怎样才能让女孩喜欢你?”
答:“只要你能找到她的阴蒂。”

南方公园作为一部讽刺动画,出乎意料的解释了我心中的几个疑问。
关于义务教育,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等。
那些也许会专门用另一篇文章说明,这里只谈电影独特的部分。

是言论自由重要还是孩子不说脏话重要?
这个问题就触动了一个Clitoris,你知道,那是碰一碰都可以让人抽搐的部位。
电影中的家长选择了后者,孩子不说F-word才重要,向加拿大开战什么的,已经管不上了。

中国现在也有一个Clitoris:奥运会,准确说是爱国主义。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绝对不能犯错,只要如此,其他的事情怎样都无所谓了。
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可笑的事情。
而可笑也许只是对我而言,因为我并不以此为Clitoris。

那么矛盾也就在这里了,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对错。
有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Clitoris?
虽然我认为真相比爱国更重要,但正如我指责他们假爱国,我同样也承担着伪真相的风险。

这也许正是生活的美妙之处吧。

The Forbidden Kingdom

刚刚看完功夫之王,感觉没有评论看到的那么烂。
怎么说呢,难道因为我看的是英语配音版的吗?
既然不存在文化的违和感,这个中西合璧的电影还是看点不少的。
毕竟在IMDB上也有7.3分。

故事正如和菜头所说,大概就是一个东方的指环王。
但是和指环王不同的是,刘亦菲的加入使得该剧稍微有点感情成分。
那个美国小子几次想吻金燕子,奈何她完全不领情。
特别是金燕子断气那会儿,如果是十面埋伏估计连OOXX都够了,没想到她却一下子断了气,搞得美国小子也不好意思吻尸。

画面一如既往的艳丽,特效也可以称得上华丽。
故事很弱智,不过那些抱怨情节的人难道希望看到西游记被原样再演一遍吗?
这电影可以归到《纳尼亚传奇》那一类,童话故事,大概。

金燕子除了临死的时候用的是I,其他时候都是第三人称自称。
豆瓣上有人说是“人家”的翻译,我觉得不尽然。
应该理解为金燕子其实也不喜欢这样血海深仇的生活,所以才用第三人称吧。

唯一不爽的是片尾时刘亦菲的造型,中国人果然还是要飘逸的黑发才漂亮啊…

If Only

Love or Die,也许是这部2004年电影最好的副标题。

如果你的所爱只有一天生命,你会如何?
大部分人不会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这不是还好好的嘛。
既然你没法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天,既然你也没法像男主角一样重来一次,你为什么不珍惜每时每刻和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们还有很多时间……真的有吗?
你怎么知道他坐上那趟车之后就一定会回来?

男主角第一次表白说的是“我憧憬你”,女主角回答说我要的不是憧憬。
所以第二次的时候,男主角带着女主角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她一直都想这么做。
带着她克服了恐高症,鼓励她放开自己的歌喉。
然后爱她,感谢她,最后为她而死。

我想我已经不适合这种罗曼蒂克的电影了……

The Man From Earth

42
那是什么?
生命、宇宙与万事万物的终极解答
那么如果你的一位朋友突然说,其实他活了一万四千年呢?
他见证了气候的冷暖和地质的变迁,他曾经以猎杀驯鹿和猛犸为生,他曾经在两河流域跟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人混过,还曾经作为腓尼基人航行于地中海,哥伦布当过他的船长,梵高、特纳、塞尚、毕加索跟他以朋友相称,他亲耳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他以耶稣的名义指认《圣经》里那些他不曾说过的话······

这是一部小制作的电影,小到我都可以拍。不过是几个人在壁炉前聊天。
但是这部小制作电影在IMDb上获得了8.4分,不可思议。
是的,这部电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可思议。
它激发了所有人的梦想:永生。

暂且不论永生是否真的幸福这样琐碎的问题。
如果给你永生的机会你不愿意去尝试一下吗?

其实我早看了这部电影,不过是在看完Déjà Vu (超时空效应)后,让我又回忆起了The Man From Earth。
Déjà Vu用了华丽的爆炸,知名的演员,却挽回不了它空洞的内涵。
整部电影无非是证明了一个人是可以从一个平行宇宙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的。
当然,女主角是很漂亮的。

Shanghai Kiss

Shanghai Kiss

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就是刚满18岁的Hayden Panettiere(海报右边那位),那你就错了,不过幸好,错的还不算严重。

当然,我们的Claire聪明漂亮身材又好,而且89年8月出生的她也足够年轻。
我必须承认我是因为她才看这部电影,但她的出场时间并不长。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好的弥补了我的期待。
不,不,我不是指还有几个不错的MM也有出场。
相信我,我没有你想得那么肤浅。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一个美籍华人寻找自己生活的故事。

他出生在美国,所以有着美国国籍,但是他拿着父亲给的钱花天酒地,却找不到工作。(我现在也是找不到工作,不过我偶尔也希望我能那样dandy。)然后遇到了女主角,两个人每天过得开开心心。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女主角还没有成年,所以男主角也很苦恼。
男主角的奶奶死后把她在上海的住房留给了他,所以他第一次去中国。
但不久他就放弃了原本卖掉房子的计划,准备住在上海。因为他觉得这才是根。
但是在被黑帮威胁以后,他又回到了洛杉矶,因为女二号说他是个美国人。

我不想在这里透露太多剧情。
男主角的几次反复无疑是剧情的最大看点:美国人看不起他,中国人不要他。
有几点很值得注意,男主角一直希望能进演艺圈,离开美国的时候却说没有亚洲人能上电视。
他在上海绝望的到处借电话的时候,因为说的一口英语而没有人理他。
他回到美国去找女主角的时候,女主角对她爸说是Chinese,而她爸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饭店送外卖的。男主角也完全没有辩护。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失败的一点:为什么是一个Good Ending。而且IMDb上的分类为Comedy。
笑点虽然有很多,但是在文化冲突这样一个主题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大部分都很悲哀。

当然,更多的人会把它当作一部爱情喜剧来看。
那也无可厚非。
也许是我这些天的悲惨经历影响了我的审美观点。

两个硫磺岛

不久前看了两部讲硫磺岛战役的电影,分别是参战的两方拍摄的。
一部是日本拍摄的《硫磺岛家书》,一部是美国拍摄的《父辈的旗帜》
对比这两部电影成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硫磺岛家书》是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来展现硫磺岛战役,但是叙事的中心却放在了将军那里,应该说是用侧面来展现将军的最后一刻。片中毫不隐讳的展现出当时日本国内疲于战争的现状,以及士兵们对战事的无知。片中日本战士们的自杀效忠,则是讽刺了日本人对天皇的愚忠。(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也许日本人看上去会有另一番解读?)当然,片中也露骨的描绘日本人对战俘如何优待,而美国人是如何杀死战俘的。

《父辈的旗帜》则是从硫磺岛战役的几个英雄的视角展开的,颇为讽刺的是,虽然是英雄的视点,该电影最后却是反英雄的。不论是几位英雄在美国巡回时的争执与失态,还是几个人最后的惨淡结局,都不能说是英雄主义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死在硫磺岛的人们。”他们在全国巡回的时候不断的提到这一点。与其站在聚光灯下,“酋长”更愿意回到连队去和兄弟们并肩作战。

到了今天,我觉得,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的人民,都可以正视这场战争,都可以公正的看待这两部电影,因为这两部电影本来就没有多少倾向性。如果是中国参加硫磺岛战役,又会冒出多少个抗日英雄呢?
而美国和日本,却可以站在统一的立场去开展各项合作,两国的人民也没有留下什么仇恨。这点,多少是中日之间不能做到的。
止戈为武,避免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互相友爱,而不是互相遏制。看看美日关系,再看看中日关系,真是叫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