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换人是问责吗?

文章写得很有道理,然而中国股市没法避免成为某些人获利工具的命运。

即使对于一位不存私心,只想做好工作的证监会主席而言,这样的证券市场也处处都是险境,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本人也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现行行政体系对证监会主席的评估和激励似乎也缺乏合适与有效的标准,最近几任证监会主席要么壮志未酬、不被理解而被强行调离;要么变成唯上命是从,失去了专业和独立判断,成了“背锅侠”;要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本清晰的原则和方向,在对上意的不断揣测中变得模糊,行为逐渐变形,终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脱离”。

观察20多年的A股历史,证券市场的痼疾一个接着一个,环环相扣。比如,尚福林任证监会主席时期解决了股权分置的结构性问题,却为之后的大股东滥用定增、减持出逃埋下伏笔;2014年肖钢任证监会主席期间,为了响应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制造所谓财富效应的“政策”,放任投资者加杠杆无度,造成了2015年的“疯牛”和随之而来的“股灾”,再为了救灾而出动“国家队”、“抓坏人”的应急措施一错再错…….刘士余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2016年2月接任了证监会第八任主席(参见财新WeNews ”金融人·事”2019年1月26日“刘士余再别证监会 在任三年是与非”)。

(略)

证券市场的监管的复杂之处在于,证监会的一把手需要跳脱当下的利益格局和短期政策导向,时刻把握住监管的基本原则,避免陷入抓细节、求一时之效,和落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窠臼中。前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提出,“证券市场监管主要是抓好信息披露,其他的都应该交给市场”,可谓抓住了本质,也是美国和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监管的主要原则。现在沪深两大交易所盯住问题上市公司发出问询函的制度和做法,常常能问出市场之疑惑,大大增强了透明度和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

当然,抓住信息披露仍只是第一步,针对花样翻新的欺诈行为,监管要保持雷霆之势。在任期间,刘士余也展现了与利益集团正面交锋的一面,“妖精论” 揭开了对部分险企和问题机构不法行为的大清查,证监会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也大大增强;但监管原则与政策前后矛盾也是大忌讳——本来坚持退市制度和打击泛滥成灾的买壳上市,是刘士余任内的一大贡献,有助于市场价格体系的理顺,在遭遇市场压力和指数下跌后,买壳上市又死灰复燃,一些明显的欺诈者买壳上市却一路绿灯。

Source: 证监会主席换人是问责吗?_观点频道_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