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tics in Retweeting

我刻意将标题留成英文,原因是这个标题即使翻译成中文也不是那么好懂的:“锐推中的迷因学”。

什么是Meme?其实我所读过的一本系统的讲Meme的中文书将之翻译为“迷米”,不过这个翻译相当的蹩脚,因为这个词后面一个e是不发音的,所以即使音译,也只会得到其另一个译名“弥母”。
而“迷因”这个译名,则是参考了命名者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类比。把文化传播中的迷因,和遗传中的基因类比,连Meme这个词也是仿照Gene而造的。

迷因是什么?它被定义为文化传播中的基本单位。
那么什么是迷因?社会学家对它的了解并不比一百年前生物学家对基因了解得更多,甚至它是否存在都是一个争论的热点。
回忆一下一百年前的情况,虽然孟德尔用(篡改过的)漂亮的豌豆实验数据向人们展现了借助基因解释遗传现象的美丽图景。当时却没有引起注意,直到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发现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学说才兴盛起来。
我无意在这里为迷因学做辩护,但迷因学能够有效的解释很多文化传播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Retweeting,是Twitter上转载他人言论的一种方法,某些方面,和国内的“顶”,“赞”等论坛用语有类似之处。但由于Twitter与论坛根本的差别,这种赞赏方式也有着很多不同,从很多方面看来,对于研究迷因更为有利。

Twitter是限制字数的,这使得内容足够简洁,适宜机器分析。不仅如此,迷因学也认为简短的迷因更容易得到传播,一个有力的例子是命运交响曲的前四个音符。
Twitter不是以文章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这就使得在表达赞同的时候,转载者有必要将原文也带上,而不仅仅是一个顶字。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像遗绘出遗传树一样发现迷因的传播途径。这些通道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迷因综合体,尤其是那些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迷因综合体。

比特(bit)的出现在迷因学的地位或许和DNA的发现在遗传学的地位一样。
媒体从来没有如此容易的复制和传播,换句话说,迷因也是。